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成为银行业短期融资的重要增长点之一。随着商业银行以项目贷款、房地产贷款为主的传统公司信贷业务发展模式面临较大压力,拓展制造业、新基建相关行业、新兴行业等信贷市场成为必然选择。
含义
供应链金融( Supply Chain Finance),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指银行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
产生背景
在原材料的采购、加工最终到销售牵涉各环节企业的资金支出和收入,由于支出和收入的发生存在时间差形成了资金缺口。企业下达订单和接收货物之间存在资金缺口,接收货品到完成销售之间存在资金压力,库存管理同样需要资金支持。此外,在销售产品与下游客户支付货款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基于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资金缺口的情况,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
主要的三种操作模式
1、延长支付。一般发生在下游客户较强势、供应商较弱势的交易情况下。例如大部分生产制造型客户通常要求30天到45天的账期。
2、提前支付获得折扣。下游客户提前支付货款,同时获得优惠的交易价格。由于国际贸易要求报关价与交易价一致,因此该种模式多适用于国内业务。
3、合作性仓储管理。在买卖双方共同确定的框架下,供应商承担在下游企业仓库中货物的库存管理,当货物被下游客户使用时才进行货权转移。
供应链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三种传统表现形态为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以及预付款融资。目前国内实践中,商业银行或供应链企业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参与者。
1、应收账款融资。指上游企业为获取资金以其与下游企业签订的真实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向供应链企业申请以应收账款为还款来源的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一般流程:在上下游企业签订买卖合同形成应收账款后,供应商将应收账款单据转让至供应链企业,同时下游客户对供应链企业作出付款承诺,随后供应链企业给供应商提供信用贷款以缓解阶段性资金压力,当应收款收回时,融资方(即上游企业)偿还借款给供应链企业。
2、存货融资。主要指以贸易过程中货物进行抵质押融资,一般发生在企业存货量较大或库存周转较慢,导致资金周转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利用现有货物进行资金提前套现。
主要为三种方式:静态抵质押、动态抵质押、仓单质押。
3、预付款融资。在存货融资的基础上,买方在交纳一定保证金的前提下,供应链企业代为向卖方付全额货款,卖方根据购销合同发货后,货物到达指定仓库后设定抵质押为代垫款的保证。在产品销售较好的情况下,预付款融资有效缓解了流动资金压力,货物到库可与存货融资形成“无缝对接”。预付款融资方式多用于采购阶段,其担保基础为购买方对供应商的提货权。目前国内供应链贸易企业中常用的方式为先票/款后货贷款。
供应链金融特点
1、不单纯依赖客户企业的资信状况来判断是否授信,而是依据供应链整体情况,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出发点。
2、闭合式的资金运作,即注入的融通资金运用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按照具体业务逐笔审核放款,资金链,物流运作需按照合同预定的模式流转。
3、供应链金融可获得渠道及供应链系统内多个主体信息,可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4、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针对目标,在众多资金沉淀环节来提高资金效率,但前提为该部分资产具有良好的自偿性。
主要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质押、贸易合同签订、担保、交易等环节。
1、虚假交易。指双方或多方签订虚假贸易合同,构造虚假贸易背景骗取金融机构资金。
2、重复或虚假仓单。指借款人与仓储机构合谋就同一批货物开立虚假仓单或重复开立仓单。如2013年上海钢贸案。
3、重复融资。指的是用以融资的质权或货权被拿来向多家商业银行重复融资。如应收账款的重复质押。
4、三套行为。指的是虚构交易流水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后充当“二银行”角色进行套利,资金被挪用,多流向“钱生钱”的金融传销领域。
建议
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1、主办银行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评估。时刻关注供应链运作情况。
2、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链群,选择产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良好、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若干行业进行优选,综合多种手段评估成员企业。
3、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在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中要从核心企业入手,借助核心企业向外辐射,贯穿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4、建立供应链建设保障机制。要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封闭运行。
供应链金融沿产业链上下游,为链上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进而促进供应链发展,也成为商业银行一种较好的展业方式。供应链金融一方面为金融机构提供业务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能够较好地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切实支持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同时,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有利于产业链上的企业追求链条价值最大化。